《一双手》教学设计
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,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,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、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。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《一双手》教学设计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《一双手》教学设计 篇1教材分析:
《一双手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。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,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,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,也折射了像张迎善一样在平凡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的广大劳动人们。
教学目标:
1、理解课文的内容,了解张迎善那双手的特点,探讨那双手形成的原因,从而了解张迎善为绿色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,感受张迎善勤劳、坚韧、敬业的高尚品质。
2、能运用抓住关键词句、联系上下文、结合生活经验等阅读方法品读句子、理解文章。
3、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,体会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,感知以小见大,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。
重点难点:
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,分别从颜色、纹络、掌面、手指、左手、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,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特点。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愿奉献、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。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,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,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。
教学过程:
一、导入:
1、猜一猜:观察几双手,猜一猜这些手的主人是怎样的人?
2、小结:不同的年龄、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。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。想了解这双手吗?(板书课题)
3、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。
预设
①这是谁的手?
②这是怎样的一双手?
③这双手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?
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?(……)
二、初读感知
1、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,读后提问:你知道了什么?
2、学生汇报,初步了解主人公——张迎善
三、再读课文,直奔重点。
1、默读课文,思考:
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?请找出描写这双手的句子,再读一读,你体会到什么?请在这些句子旁边做好批注。
2、小组交流: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?有什么感受?和大家交流一下。
四、品读感悟,层层深入
(一)形象感知,联系生活,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。
1、学生交流汇报,并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。
2、引导学生品读这些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,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?你是从哪里知道的?
3、小结: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,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,你想说点什么?或者有什么疑问?
(二)、引入计算,关注数字,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。
1、计算启情。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?(780000次)。
2、圈数促情
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?把它圈出来,大声地说一说。
3、看呀,就是这双手,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,创造了如此的财富。静下心来再想想,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`,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?
4、看看这些数字,再想想这双手,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?
5、拓展丰情。林业局负责人说: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。什么是金库?绿色的金库指什么?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?
6、小结
(三)借助课件,引发想象,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,赞美人。
1、课件燃情。
2、联想升情。作者说: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,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?
3、小结:张迎善,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,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,创造了不凡的事迹。
四、作业
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,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,传递知识老师的手,勤劳能干父母的手,还有你们,稚嫩灵巧的手等等,课后请你仔细观察,试着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那双手写一写。
《一双手》教学设计 篇2一教学目标
1、掌握生字词,能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。
2、掌握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。
3、理解课文内容,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。
二教学重点
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。
三课时安排:
一课时
四教学过程
一、导入:(由一个课前活动导入本课)
1、师生之间的一次握手,然后让这位学生谈谈握老师手的感觉,再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也相互握握手,感受一下同学的手有什么特点。
2、说一说含有“手”的成语。
(爱不释手碍手碍脚白手成家比手划脚垂手可得
触手可及赤手空拳丹青妙手大显身手得心应手额手称颂高抬贵手
举手投足举手之劳蹑手蹑脚拿手好戏妙手偶得妙手回春七脚八手
情同手足手不释卷束手就擒顺手牵羊手舞足蹈手下留情唾手可得
握手言欢心慈手软袖手旁观眼高手低炙手可热一手遮天鹿死谁手……)
二、初读感知,直奔重点
1、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、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,提醒大家注意。
惺忪(xīngsōng)镐裹住纹络老茧甘蔗缠着染成穴里铁铸丈量搓了火燎燎功臣
2、轻声读读课文,注意读准字音,读通句子,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。
3、张迎善到底有一双怎样的手?
(粗糙的手、神奇的手、创造绿色宝库的手、绿化世界的手、做出巨大贡献的手
令人敬佩的手干了很多活儿的手)
4、张迎善的手是如何的“大”?
出示句子: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:长24厘米,宽10厘米,厚2.5厘米,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。
①方法指导: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。
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,先组织学生比一比,然后老师也来比。
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。
出示句子:掌面像鼓皮一样硬,老茧布满每个角落,手指肥圆。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。板书:硬、粗。
①方法指导: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,把掌面比作xxx,把手指比作xxx。
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,是怎样的?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?(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。)
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。
④出 ……此处隐藏10995个字……神
那么,造成张迎善的手外表奇丑的原因是什么?从文中找出来,并画上波浪线。齐读体悟。
张迎善的手外表奇丑,了解到造成他的手奇丑的原因之后,你有什么感想?现在,你认为他的手很丑吗?
(这双手是既丑又美。表面上丑,实际上美。)他的手为什么会丑?创造绿色宝库。绿色宝库为什么能这样美?是以张迎善的手丑为代价换来的。
以张迎善“一双手”外表的丑换取绿色宝库的美,值不值?[板书:值(所感)]
全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。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对张迎善的赞美之情的呢?
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——一双手来表现一个人物。
四、拓展延伸
美往往是以丑作为代价获得的,正是这些手为家庭、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,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也是这样。请看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和方永刚的颁奖辞。
如果推选张迎善为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,请你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,联系课文内容,为张迎善也写一段颁奖辞。
五、小结:独具慧眼的把握角度,选取材料,是我们作文应该非常注意的一个环节。我们要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。
附:板书设计值(所感)
丑(所见)——美(所闻)
《一双手》教学设计 篇12第一课时
读书 学字 解词
第二课时
教学目标:
1、掌握文中生字词以及重点词语的意思。
2、了解张迎善的手的宽大、粗糙、有力、勤劳等特点。
3、体会张迎善无私奉献的精神。
4、学习抓住人物主要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。
教学重点: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?他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?
教学难点:通过数字,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质。
教学过程:
一、整体感知“一双手”
1、同学们,昨天我们已经初学了《一双手》这篇文章,今天我们将更加深入地认识姜孟之笔下的这双手,看看他的手有什么特点?
2、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老师先检查一下你们昨天的学习情况。
(出示词语)谁愿意把这些字词大声地读一读。
(相机处理“惺忪、镐、垧”的意思,解读形声字“裹”)
3、你知道本文写了谁的一双手吗?谁能按照提示完整地回答。
(出示课件)
二、细读“一双手”
1、作为一名记者,采访一位林业工人,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?这双手究竟有怎样的与众不同呢?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,找出描写张迎善手的语句。(出示读书要求)
2、说一说在你眼中,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?你是从那句话看出来的?(出示课件)
a、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,我惊讶了:我握的是手吗?活像是半截老松木!
导读:你见过老松木吗?是怎样的?(粗糙)而作者说张迎善的手“活像半截老松木”,你能给“活像”换个词吗?而这更加说明张迎善手的——粗糙。读句子。
(出示老松木和手的对比图)
你见过这样的手吗?你呢?……我也没见过,见到这样的手,你感到——惊讶。把你感受送进句子中读一读。
这一句结束时用了(!),足以说明作者的惊讶之情,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。
b、那只有力的大手,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。
导读:你通过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发现张迎善的手是“有力”的?(紧紧),带着你的发现再读一读句子。齐读。
c、整只手呈木色,手的纹络深、粗,染着黑土色。
导读:孩子们,看看我们的手,是什么颜色的?而张迎善的手为什么是木色的呢?
(出示手的图片)
看着这双木色的手,你感到(惊讶)。依旧是惊讶,把我们的惊讶之情再次送到句子中吧。读句子。
d、掌面像鼓皮一样硬,老茧布满每个角落,手指肥圆。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。
导读: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手法?把什么比作什么?为什么这样比喻?(坚硬)读句子。在以后的写作中,也可以运用比喻的手法使句子更形象、更生动。
孩子们,看看我们的手,哪儿有老茧,为什么张迎善的手布满了老茧,为什么呢?由于长期植树,这双手才会像鼓皮一样硬,才会布满老茧啊。再读句子。
e、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,长过指甲的地方,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“人”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,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,线染成了泥色。
导读:这段话重点写了张迎善的'左手大拇指,为什么他的大拇指没有指甲?张迎善栽树仅仅是上下插几次吗?他会怎么做?读句子。
这里有一个“刻”字,为什么作者不用“画”“描”等词呢?读句子。
请同学们再看看文中的插图,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?!再读。
f、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:长24厘米,宽10厘米,厚2.5厘米,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。
导读:我听到大家很自然地强调了“大”,到底张迎善的手大不大呢?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来量一量自己的手,看看自己的手有多大?
谁愿意再读一读,把手大的特点通过读体现出来。
3、同学们,看着这些板书,你想说些什么?(与众不同)
4、我们平常见到的手,有的纤细,有的美丽,有的白皙,有的柔嫩,而张迎善的手却是(板书),为什么他的手会如此与众不同,让我们惊讶呢?同学们想一想他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?你们先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一下。
5、通过数字理解张迎善的手所做得贡献。
栽一棵树就得往土里插(三四次),就算三次吧,张迎善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,那手就得往土里插一千多次,十天二十天呢?他总共栽了多少棵树?(26万多棵),就算26万棵,手得往土里插(3×260000)780000次。
张迎善造林、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总共77。5垧,就算77垧吧,东北的一垧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5亩,总共也就是(77×15)1155亩,咱们学校本部占地25亩,那么张迎善造林和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的面积相当于46个咱们学校啊!
还有,张迎善这双手生成的木材和枝丫有多少呢?粗略算了一下,如果把这些木材放在像咱们班级这么大教室里,足足能放满30间!
这就是张迎善在短短的四年所做的贡献啊!
6、看到这些数字,在读读手的特点,你仅仅感觉到这是一双手吗?你想说些什么?
(伟大,无私,奉献)
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齐读最后一段。
三、深化“一双手”
1、孩子们,作者除了看到了这一山山翠绿的森林,还会看到什么?把你的发现融入到省略号中,再读这段话。
2、(播放课件)再读。
3、请同学们再读课题,记住这双粗糙、有力、坚硬的手(读);记住这双无私奉献的手(读)。
四、学写“一双手”
孩子们,本文在写作上有一个技巧,就是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表现人物,突出了人物的品格,我们以后在写作中可以尝试。(出示课件)